在中国的金融系统中,银行、证券、基金、保险、信托、金融控股公司、小额贷款公司、消费金融公司、汽车金融公司、资产管理公司、保理及供应链金融等机构现在是百花齐放、举不胜举,这些看起来热闹,实则大都是在凑热闹。因为在这个体系中只有一个绝对实力的主角,那就是银行。在中国存量金融资产中,银行业以232多万亿元的资产总额,占比90%,处于绝对的优势,起着主导力量。其他机构和银行比起来,不是一个量级。那银行这头“独角兽”背后的大佬是谁呢?在此我给大家讲解。
目前,在银行业中,有6大“天王”,12大“太子太保”。还有三家政策性银行,那是配合国家政策的。6大“天王”12大“太子太保”就是大家较为熟悉的中、农、工、建、交、邮储这6家国有全国性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股份制银行。6大“天王”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,来看一下它们背后的大佬。股权穿透,从股东上看,财政部与中央汇金公司两者,以绝对的优势控制了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和国开行,且为交行最大股东。财政部大家都知道,那汇金公司啥来头?它是国务院授权的国有资本出资人代表,行使国有重点金融机构控股股东职责,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。因此,汇金公司也被俗称为“金融国资委”。
股权穿透去看,汇金公司与财政部之间,其实是“一家人”,但为什么财政部不直接出资汇金公司,偏要中间夹个“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”?其实当年,原定安排是由财政部采用发行债券的方式,直接注资汇金公司。但是发行债券手续繁琐耗时长,并不是你们想象中那么简单,且涉及资金规模高达3700亿元(在那个年代资金规模真的算得上是高了),能不能通过全国人大审核和批准很难说。此时,有钱的“央妈”说,我有大笔的外汇储备,可以用来出资。最终,国务院采用了该方案,由央妈掏了腰包。因为是用外汇成立的金融公司,就叫“汇金公司”吧,这就是其名称的由来。
当然,“央妈”的钱不是白掏的。在工行、建行股份制改革前,财政部是唯一的出资人。改革过程中,原有全部资本金用于冲销坏账,财政部的权益被尽数冲销,在此基础上,“央妈”(中国人民银行)以外汇储备注资,并透过汇金公司持有两家银行的控股权。转身之间,工行、建行就从财政部转移到了“央妈”手中,“央妈”的钱还真不是白掏的。财政部对此心有不甘啊,于是在2007年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,从“央妈”那购买了汇金公司全部股权,并将上述股权作为对中投公司出资的一部分,正式成立中投公司。至此,汇金公司成为中投公司的全资子公司,格局奠定。
汇金公司除了拥有四大银行股权以外,还绝对控股光大集团、出口信保、中再集团、中国建投、银河金控、中投证券、中金公司等多家金融业巨头。除了汇金公司,财政部还直接控股华融资产、长城资管等诸多金融巨头。此外,
国资委管理的央企中,也有很多涉足金融行业。至此,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巨头,基本上都是由财政部、中投的汇金公司作为出资人控制,形成了金融体系中巨头的背后大佬。
讲到这里,有人会说大佬实力强悍啊,是不是可以恣意妄为了啊。任何江湖,大佬哪有那么好当啊,大哥的苦和难你不懂。在任何地方都是要限制一家独大状况的,无论是什么组织,什么权力,核心点在哪里呢?可以归为三要素“人、财、物”。
金融体系顶层就不只是金融机构了,看一下“人”的方面,那是中组部。按照党管干部原则,中组部负责对三家政策性银行、五大银行、四家保险、中信集团、光大集团以及中投、汇金公司等企业主要负责人进行任免考核管理,客观上履行出资人对国有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人员的选择权。在管“人”的方面其实还有银保监会(由以前银监会、证监会和保监会合并而来),2018年,“一行三会”合并,由银保监会实行“大监管”,表面看这是业务上的监管制约(管“物”),但从人事任免权来看,银保监会的人事任免权覆盖到的资产总额是金融系统内最大的,既管物又管人,这就有点既当裁判,又当运动员的感觉,实质应是管“人”。金融系统中,四大行对国务院、央行和监管当局的影响力也非常大,控制权也无法一概而论,被控制机构对监管机构甚至更高层的游说能力惊人。
目前银保监会的负责人一般都从四大行中产生,四大行的负责人又从监管当局中产生,金融高官与机构高管交替升迁的路径已经程序化。所有的监管机构在监管金融机构时,都需要考虑被监管机构领导人未来的可能性。十年河东,十年河西,谁敢把路完全走绝呢?那真是错综复杂。错综复杂就对了,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就是要相互促进且制约嘛。不讲这其中的奥妙了,再讲下去,大家的脑袋及思路就乱了。
简单地讲,掌控中国金融体系的背后大佬,从股权上来看,财政部是中国金融系统的实际控制人。财政部、汇金公司管“财”;从组织人事上讲,就是中组部、银保监会等管“人”;从业务监管权来看,对中国金融系统来说,央行(中国人民银行)是强势的控制人,“央妈”称号也缘于此,央行负责业务监管(管“物”运行)。虽然这其中的关系“剪不断,理还乱”错综复杂,但这种格局自形成后持续至今。